close

在古代的窯作紀錄裡,目前唯宋《營造法式》卷第十五窯作制度記載最為詳細,其綱目依序分別為(筒瓦、板瓦)、(方磚、條磚)、琉璃瓦等(炒鉛黃丹附)、青掍瓦(滑石掍、茶土掍)、燒變次序壘造窯,上述主要有三大方針依序為:一、材料(瓦、磚、琉璃瓦等、青掍瓦),二、燒制之程式(燒變次序),三、窯廠的建造(壘造窯)。在本研究中主要探討琉璃脊飾構件之工藝技術,因此可以參考相關瓦件與用釉甚至窯廠之建造其過程,至於磚石材料暫不探討。

材料:

瓦:(瓦其明有二,一曰瓦,二曰甍。)造瓦坯用細膠土,不夾砂者前一日和泥造坯(鴟獸事件同),先于輪上安定劄圈,次套布筒以水搭泥撥圈打搭收光,取劄並布筒曬(日煞)曝,(鴟獸事件捏造火珠之類用輪床收托)其等第依下項。”(主述瓦件類型與施做內容)。

筒(甬瓦)瓦:“筒瓦長一尺四寸口徑六寸厚八分(仍留曝幹並燒變所縮分數下准此)……長四寸口徑二寸五分厚二分五厘。”(主述筒瓦尺寸)。

瓪瓦:長一尺六寸,大頭廣九寸五分厚一寸,小頭廣八寸五分厚八分……長六吋大頭廣四寸(厚同上)小頭廣三寸五分厚三分。”(主述瓪瓦尺寸)。

凡造瓦坯之制,候曝微幹,用刀剺畫,每桶作四片,筒(甬瓦)瓦作二片,線道瓦於每片中心畫一道條子,十字剺畫線道條子,瓦仍以水飾露明處一邊。”(主述保養)。

琉璃瓦等:凡造瑠璃瓦等之制,藥以黃丹、洛河石和銅末,用水調勻(冬月以湯),筒瓦於背面,鴟獸之類于安卓露明處(清掍同),並徧澆刷,瓪瓦於仰面內中心(重唇瓪瓦仍於背上澆大頭其線道條子瓦澆唇一壁)。凡合瑠璃藥所用黃丹闕妙造之制,以黑錫、盆硝等入鑊,煎一日,為粗□。出,侯冷,搗羅作末。次日再炒,磚蓋罨,等三日炒成。”(主述琉璃構件製品與鴟吻之製作,以黃丹、洛河石、銅末調製釉藥)。

青掍瓦:青掍瓦等之制,以幹坯用瓦石磨擦(筒瓦於背瓪瓦於仰面磨去布文),次用水濕布揩拭,候幹次以洛河石掍砑,次摻滑石末令均(用茶土掍著准先摻茶土次以石掍砑)。”(主述製作青掍瓦其程式)。

燒制之程式:

燒變次序:凡燒變磚瓦之制,度素白窯,前一日裝窯,次日下火燒變,又次日上水窨,更三日開候冷透及七日出窯。青掍窯:(裝窯、燒窯、出窯日分准上法),先燒芟草(茶土掍者止於曝露,內搭帶燒變不用柴草、羊屎、油籸),次蒿草、松柏柴、羊屎、麻籸濃油,蓋罨不令透煙。瑠璃窯,前一日裝窯,次日下火燒變,三日開窯,火候冷至第五日出窯。”(主述窯廠燒制的過程)。

窯廠的建造:

壘造窯:壘窯之制,大窯高二丈二尺四寸徑一丈八尺……池徑一丈高二尺壘一十層(曝窯徑八尺高一尺壘五層)踏道長三丈八尺四寸(曝窯長二丈)。

凡壘窯用長一尺二寸廣六寸厚二寸,條磚坪坐並窯門子,門窯床踏,週邊道皆並二砌,其窯池下麵作峨眉,壘砌承重上側使暗突出煙。[1](主述窯廠建造之尺寸)。

上述主要為古代窯燒之技術,從宋《營造法式》卷第十五窯作制度可端詳出當時琉璃構件之材料、釉藥、燒制方法、燃燒材料與窯燒時間,最後並論及窯廠之尺寸。亙古迄今窯做之技術因現代化其工藝簡約許多,但主要之程式仍不改其中。為了探究其現代琉璃脊飾工藝之技術,筆者于2012年秋與冬分別至山西南部幾處窯廠勘查,有長治地區的壺關縣“黃山琉璃瓦廠”、有運城地區河津市東堯頭“呂氏灰陶磚雕中心”與呂氏琉璃工藝廠”、有運城地區萬榮縣上井琉璃工藝廠”。

1.jpg

*圖左黃山琉璃廠,圖中為呂氏祖傳琉璃,圖右上井琉璃廠;攝影:何孟哲;拍攝時間分別為:2012/10/13,2012/11/03。

其中呂氏窯廠為著名的祖傳工藝,據史考呂氏家族始于明萬曆時期(1573年至1620年)。從呂氏家族保留的部分牌位中亦可以找到乾隆時期(1736年至1795年)以來呂姓琉璃匠師其姓名,其傳承關係為:呂時鼇匠師,其子為長勝、長興、長泰、孫銀管、學平。其曾孫為呂煥章、煥文、煥新、煥賓,其玄孫為呂鴻漸、鴻才及堂門呂遠忠等[2]。為考究其史據筆者至呂氏府上拜訪時有見證呂煥章匠師之牌位與族譜關係。

2.jpg

*呂氏家族祖譜關係;攝影:何孟哲;拍攝時間:2012/10/13。

其呂氏家族先後燒制過解州關帝廟、永濟奶奶廟、曲沃城隍廟、河南靈寶後土廟等……其中更有本研究之個案分析第四章中坪二仙宮之西側正吻新訂制之構件。此三處窯廠僅有呂氏琉璃之歷史考據可追溯至明代,而“黃山琉璃瓦廠”也因為市場需求量少造成琉璃燒制停擺,僅剩灰陶。筆者勘查之後發現三處琉璃窯燒之技術與生產手法均大同小異,其過程筆者試以結合陶胎之生產與掛釉來探討古今之差異。

 

 

[1](宋)李誡編,陶湘本《營造法式》第三冊,法式卷第十五窯作制度,第六至七頁“瓦”,第八至頁“磚”,第八至九頁“琉璃瓦等、青掍瓦、燒變次序”,第九至十頁“壘造窯”﹔商務印書館(共八冊三十六卷)﹔1920年

[2]柴澤俊《山西琉璃》山西琉璃藝術發展概述P.51﹔文物出版社﹔1990年10月。

arrow
arrow

    何孟哲 Mort 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