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獸與嬪伽】

  此位於東北角脊處,筆者勘查現場此二琉璃構件較為完整因此選其分析

3-33.jpg

*東北角脊套獸與嬪伽;攝影:何孟哲;拍攝日期:2012/04/10

3-34.jpg

*東北角脊套獸與嬪伽側面;攝影:何孟哲;拍攝日期:2012/04/10

套獸,于官式作法一般套在仙人下仔角梁的預留榫處,為獸頭形陶胎裝飾構件,其功能除了保護仔角梁頂端還可防止雨水對木材的侵蝕,一般有龍頭形與獅子頭形,龍形主要器官包含有犄角、耳、眉、卷毛、草鬍子、牙。

3-35.jpg

*“套獸”畫法﹔出處來源:劉大可《中國建築瓦石營法》P.230

此處主題為上揚龍形,其套身為雲紋,方口處與仔角梁預留榫(套獸榫)接合,通常套獸榫會作法會呈現勾頭狀避免套件滑落,此處套獸榫下邊木材突出而上邊內縮,明顯與木構件不吻合,在此可端詳出若非套獸當初陶胎捏做並未考究,即是修繕時重新製作陶胎鉛釉品,詳細作法于宋《營造法式》可考。

3-36.jpg

*角梁頭飾、尾飾做法﹔出處來源:馬炳堅《中國古建築木作營造技術》P.214﹔臺北:博遠圖書有限公司﹔1998年11月

然而嬪伽,按照宋《營造法式》其說法“飛仙之類有二品,一曰飛仙,二曰嬪伽,共命鳥之類同”。但此處之嬪伽貌如武士,身穿鎧甲,戴頭盔,與其差距甚大。筆者再參考圓智寺千佛殿明朝套獸與嬪伽,發現此處嬪伽雖是身穿鎧甲,戴頭盔,但其背後卻多了綢緞披肩。

3-37.jpg

*“嬪伽”畫法﹔出處來源:李誡編(宋),陶湘本《營造法式》第三冊,法式卷第三十三,第九頁附“飛仙及飛走等第三";商務印書館(共八冊三十六卷)﹔1920

3-38.jpg

*“套獸與嬪伽”﹔出處來源:柴澤俊《山西琉璃》P.104

然而山西南部晉城地區高平開化寺正殿與臨汾地區柏山東嶽廟正殿其套獸與嬪伽亦是如此。參考山西多處古建築之嬪伽,其型態多數以鎧甲武士為主題。

3-39.jpg

*高平開化寺正殿其套獸與嬪伽;攝影:何孟哲;拍攝日期:2012/10/05

3-40.jpg

*柏山東嶽廟正殿其套獸與嬪伽;攝影:何孟哲

又考佛典《雜寶藏經》卷第九“鬼子母失子緣”- 鬼子母者。是老鬼神王般闍迦妻。有子一萬。皆有大力士之力。其最小子。字嬪伽羅。”此佛典出於北魏(西元472年,相當於宋明帝元年),早于宋《營造法式》。內容大致闡述鬼子母因殘暴食他人子,後其尊者(佛陀)將收服鬼子母與他那一萬子(包含嬪伽羅)受持三皈、五戒,最終皈依佛門。嬪伽羅與嬪伽相差一字,其描述又與宋《營造法式》極大,一個是飛仙,另一則是大力士。在山西多處古建築之嬪伽與宋《營造法式》之飛仙相左,此處筆者參考眾多文獻尚無記載因何如此差異,現今其形態卻貌似與佛典之大力士,實為有趣之事。

其套獸與嬪伽之工藝作法,“四阿殿九間以上,或九脊殿十一間以上者,套獸徑一尺二寸,嬪伽高一尺六寸,獸頭八枚,各高一尺,滴當火珠高八寸。”“九脊殿三間或廳堂五間…套獸徑六寸,嬪伽高一尺,蹲獸兩枚各高六寸,滴當火珠高五寸。[1]此處清楚描述各種屋脊其套獸、嬪伽、蹲獸等詳細尺寸,一般民間作法先將套獸置於仔角梁上,再將嬪伽置於角上,而蹲獸在嬪伽後方,此過街閣樓東北角脊亦是如此。綜述過街閣樓東北角脊其套獸與嬪伽,兩者釉色有所差異,其套獸屬深黃與深綠,色澤較明顯,而嬪伽呈米黃與淡綠,色澤對比較低,且一構件新,一構件舊,兩者可判斷出不同時期之窯燒作品。

 

 

[1](宋)李誡編,陶湘本《營造法式》第四冊,法式卷第十三,“用獸頭等”﹔商務印書館(共八冊三十六卷)﹔1920年

arrow
arrow

    何孟哲 Mort 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