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陶胎鉛釉製品等琉璃構件的製作主要分為兩個步驟,其一為製作胎體、其二為掛上釉色(掛釉或掛色)。首先將陶胎捏制完成後放入窯中初燒,同時另一道程式也要將釉料調製完成。接下來再將燒制完成的素胎塗上釉色(掛釉),再放入燒色窯中進行第二次焙燒。實際的工藝作法與流程如下圖所示。

*制胎與掛釉流程圖;筆者自繪。

1.jpg

早期的胎土一般主要是黏土參細砂。因為黏土的含鐵量比較高,所以胎體多呈現為紅色。在元代以前,琉璃多用陶胎(黏土碾碎過濾之後捏制而成)。元代琉璃有用瓷土(坩子土),更多為黏土(膠泥土)。胎坯顏色有紅磚色,也有白坩色,與瓷器胎坯比較起來斷面較為粗糙,氣孔較多[1]。到了明代初年,胎土的使用就有了明顯的差異。明洪武六年(1373年)曾經在豪洲(今天的安徽鳳陽)修建中都,從遺址中發現琉璃製品的胎土有高嶺土白泥的、有葉岩石的、還有黏土摻細沙的[2]。現況在山西窯廠普遍使用高嶺土為原料,據現場觀察與訪談後得知各琉璃廠採集來的高嶺土通常會進行初步的篩選,將有雜質的的渣子濾掉在空曠處進行晾曬,稱之為“土或曬土”。

2.jpg

*山西南部琉璃廠胎料之土質。圖左黃山琉璃廠,圖中為呂氏窯廠,圖右上井琉璃廠;攝影:何孟哲;拍攝時間分別為:2012/10/08,2012/10/13,2012/11/03。

所需要的時間照道理大約要放置一至兩年。經過曝曬之後碾碎成粉狀再將土末過濾,稱為“粗篩”。篩選之粗粉依照過去的經驗會使用70至80目篩網[3]篩出細粉,稱之為“細篩”。但到了現今機械化取代人工以後幾乎都使用粉碎機來篩細粉,以風力控制目數,機器粉碎的目數可高達140目至180目[4]

3.jpg

*黃山琉璃廠細篩,攝影:何孟哲;拍攝時間為:2012/10/08。

之後再將篩出的細粉放在水池中沉腐,浸潤成為泥狀,一般時間為五到七天,稱之為“悶泥”。悶的時間應該要越長越好,目的就是要去除其暴性,加強陶土的塑性,成泥之後再進行攪拌柔合。以柔軟澤潤的程度為准,在傳統的做法當中一般是以人工雙腳踩踏,在南方地區也有用牛來踩踏的,人工踩踏的做法相當辛苦,一開始泥水分離,踏入時雙腳會無法自拔,但必須踐踏到不黏腳使其泥水完全結合,這個程式稱為“弄熟”。胎泥弄熟之後則進行製作粗胚。

 

 


[1]柴澤俊《山西琉璃》山西琉璃藝術發展概述P.15﹔文物出版社﹔1990年10月。

[2]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中國古代建築技術史》第八章建築材料的加工和製作P.269﹔科學出版社﹔1985年10月。

[3]篩孔尺寸:0.212mm標準目數:70目,篩孔尺寸:0.180mm標準目數:80目。

[4]篩孔尺寸:0.106mm標準目數:140目,篩孔尺寸:0.085mm標準目數:180目。

arrow
arrow

    何孟哲 Mort 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