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琉璃以鉛硝為基本的助熔劑,其燒制時須采800-900度的溫度燒制。相較於瓷器的燒制溫度需1200度為低,因而又稱為低溫鉛釉。早期的胎土多是一般黏土摻細沙,部分胎土以黏土為原料摻入經過窯燒多次之熟料[1],以增加其胎體之剛性,其製作程式與施工步驟自古迄今大致相似,筆者將于第五章再行詳細論述。至於琉璃之釉面多使用銅、鐵、鈷、錳、錫、鉛等金屬粉末使其氧化變色,因低溫燒制而顏色多元,匠師可參照基本色調再調配出其他顏色,釉面相當光亮,色彩豐富。

自唐人顏師古注之《漢書》壁琉璃:“今俗所用皆以消治石為汁,加以眾藥而為之。”中提及的消治石的消為硝,能夠溶解礦石[2]。自宋朝《營造法式‧卷十五》窯作制度中有“瑠璃瓦等”之詳述:“凡造瑠璃瓦等之制,藥以黃丹、洛河石和銅末,用水調勻,冬月以湯,瓦於背面鴟獸之類于安卓露明處(清掍同)並徧澆刷,瓪瓦於仰面內中心(重唇瓪瓦仍於背上澆大頭其線道條子瓦澆唇一壁)。凡合瑠璃藥所用黃丹闕妙造之制,以黑錫、盆硝等入鑊,煎一日,為粗□。出,侯冷,搗羅作末。次日再炒,磚蓋罨,等三日炒成。[3]。上述“黃丹”為鉛所炒成的,“洛河石”為石英之類的河卵石,黃丹和洛河石與盆硝、銅末主要化學成分為氧化鉛。若將石英類與黃丹銅末相合,可燒製成綠色琉璃,為宋朝常用之釉色。製作鉛丹的方法是炒鉛要加盆硝,而硝在化學上名為硝酸鉀,能夠熔化多種礦物。將黑錫(意即鉛)與硝放入鐵鍋內煎一日後為粗粒狀,等冷後搗成粉末,隔天再炒並且覆蓋,等三日後再炒成。

另於《營造法式‧卷二十七》窯作之中提及:“瑠璃瓦事件並隨藥料每窯計之(謂曝窯),大料(分三窯折大料)同一百束折。大料八十五束,中料(分二窯小料同)一百一十束,小料一百束。捏造鴟尾(龍尾同)每一支以高一尺為率,用麻搗二斤八兩。”後亦提及造瑠璃瓦並事件:“藥料每一大料,用黃丹二百四十三斤(折大料二百二十五斤,中料二百二十二斤,小料二百九斤四兩),每黃丹三斤,用銅末三兩,洛河石末一斤。用藥每一口(鴟獸事件及條子線道之類,以用藥處通計尺寸折大料)。大料長一尺四寸,瓦七兩二錢三分六厘(長一尺六寸,瓪瓦減五分)。中料長一尺二寸,瓦六兩六錢一分六毫六絲六忽(長一尺四寸,瓪瓦減五分)。小料長一尺,瓦六兩一錢二分四厘三毫三絲二忽(長一尺二寸,瓪瓦減五分)。藥料所用黃丹,闕用黑錫炒造。其錫,以黃丹十分加一分(即所加之數,斤以下不計)每黑錫一斤,用蜜駝僧二分九厘,硫黃八分八厘,盆硝二錢五分八厘,柴二斤一十一兩,炒成,收黃丹十分之數。[4]

根據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錫為白錫,鉛為黑錫,又曰金公,變化最多。一變而成胡粉,再變而成黃丹,三變而成密陀僧,四變而為白霜。”上述為鉛在不同溫度時與氧氣和酸產生作用而變的化合物[5]關於琉璃釉色的成分皆有提及於古代各時期文獻中,如獨孤滔的《丹房鑒源》、何孟春的《餘冬錄》、宋應星的《天工開物》等。

筆者將明清時代琉璃燒制時之原料名稱與配比所燒製成之釉色以下表彙整:明清時期琉璃用釉之藥方

2-2.jpg

各朝代琉璃成分與比例表

2-3.jpg

自十七世紀孫廷鈴的《琉璃志》可知琉璃依不同原料燒制會產生不同的釉色,其書詳載燒制各種釉色之方法:“琉璃者以石為質,硝以和之,礁以煆之,銅鐵丹鉛以變之,非石不成,非硝不行,非銅鐵丹鉛則不精,三合然後生。白如霜,廉削而四方,馬牙石也。紫如英,劄劄星星,紫石也。核而多角,其形以璞。淩子石也,白者以為幹也,紫者以為軟也,淩子以為瑩也,故白以為幹則剛,紫以為軟則斥之為薄而易張,淩子以為瑩則鏡物有光。硝,柔火也,以和內;礁,猛火也,以攻外。其始也石氣濁,硝氣未澄,必剝而爭,故其火煙漲而黑,徐惡盡矣,性未知也。火得紅,徐性和矣,精未融也,火得青。徐精融矣,合同而化矣。火得白,去其淩子,得正白。白三之,紫一之,淩子如紫,加少銅及鐵屑煙得梅萼紅。白三之,紫一之,去其淩子,盡其銅,去其鐵得藍。法如白,鉤以銅磧得秋黃,法如水晶,鉤以畫碗石,得耳央青。法如白,加鉛焉,多多益善,得牙白。法如牙白,加鐵焉,得正黑。法如水晶,加銅焉,得綠。法如綠退其銅加少磧焉得鵝黃。凡皆以硝之數為之程。

由上述之方法可知,琉璃以石为本质,须与硝混合,然后用礁来烧制,再以铜、铁、丹、铅等元素来变化其釉色。若要制作琉璃不能没有石、硝,若无铜、铁、丹、铅则不精细,三者必须合制才能产生琉璃。 琉璃釉色的原料有白色的馬牙石,紫色的星紫石,多角的淩子石,依據不同的配比並輔助銅、鐵、丹、鉛等再以硝燒制內部,礁燒制外殼以呈現不同的釉色。下表為各釉色的配料及燒制程式,包含水晶(透明無色)、映青、綠、鵝黃、正白、秋黃、牙白、正黑、梅萼紅、藍色等。 

歷代所用材料名稱及其化學成分

名稱

資料來源

化學成分

《窯場帳簿》

P6

黃丹

《營造法式》、《窯場帳簿》

四氧化三鋁Pb3O4

素陀僧

 

一氧化鋁PbO

火硝

 

盆硝

《漢書》、《營造法式》

《琉璃志》、《瓷場帳簿》

《琉璃志》、《瓷場帳簿》

鉀硝石KNO3

硼砂

盆砂

《窯場帳簿》

晶體硼酸鈉

Na2B4O110H2O

撓砂

碯砂

《窯場帳簿》

氯化銨NH4C1

無名異

土子1)

《天工開物》

《窯場帳簿》

二氧化錳MnO2

自然灰

《異物志》

石灰石CaCO3

碼牙石

石英

洛河石2)

水晶

《窯場帳簿》

《窯場帳簿》

《營造法式》

《琉璃志》

二氧化矽SiO2

大青石

《窯場帳簿》

堿式碳酸銅

CuCO3,Cu(HO)2

紫石

紅石

《窯場帳簿》

《窯場帳簿》

氧化鐵Fe2O3

硫磺

《營造法式》

S

淩子3)

《琉璃志》

硝酸鉀

畫碗石4)

《琉璃志》

 

白泥

《天工開物》

瓷土

坩子土

《窯場帳簿》

葉岩石

Al2O32SiO2,2H2O

頁臘石

《窯場帳簿》

矽酸鋁

Al2 SiO4 O10(OH)2

清代琉璃原料燒變工藝次序表
2-5.jpg

 

 


[1]熟料:窯燒時墊於琉璃製品之下的胚胎,經過敲碎再磨成粉狀並摻入黏土之中

[2]《中國古作建築技術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主編,第八章第五節琉璃磚瓦的製作技術p.267,1985年10月

[3](宋)李誡編,陶湘本《營造法式》第三冊,法式卷第二十七,“窯作制度”﹔商務印書館(共八冊三十六卷)﹔1920年

[4](宋)李誡編,陶湘本《營造法式》第四冊,法式卷第二十七,“窯作”﹔商務印書館(共八冊三十六卷)﹔1920年

[5]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主編《中國古作建築技術史》第八章第五節琉璃磚瓦的製作技術p.269,1985年10月

 

arrow
arrow

    何孟哲 Mort 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