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正脊為建築前後兩坡相交時最高處的屋脊,具有防水和裝飾的功能。正脊作法分為大式與小式,大式為大脊,其脊件的種類和層次多,由蓋脊瓦、正脊筒、群色條、壓當條、正當溝及正吻等細部構件組成。正脊脊飾又可分三種:正吻、脊剎、正脊脊花。正吻位於屋頂正脊與垂脊相交節點,為屋脊正脊上兩端的裝飾構件。其因裝飾獸名不同又有不同的名稱,如“龍吻”、“鴟吻”、“鴟尾”、“大吻”等…

2-5.jpg

*正脊獸的正面與側面圖。資料來源:《中國古建築瓦石營法》,劉大可

  正脊除裝飾效果外,其亦有防火的功能,根據《漢記》記載柏梁台失火之事提及:“柏梁台災後,越巫言海中有魚,虯尾似鴟,激浪即降雨,遂作其象於屋,以厭火祥”古人認為鴟吻能夠避火災,因此將其安置於建築物上。正吻前端為獸頭,張口吞脊,上有圓型卷尾,獸口與卷尾之間有子龍雕刻,子龍後插有劍把等特徵[1]

  在先秦與漢朝時期,由於楚人對鳥圖騰有所崇拜,因此在屋脊上常裝飾鳳凰與烏雀。自《三輔黃圖漢書》曰:建章宮南有玉堂,璧門三層,台高三十丈,玉堂內殿十二門,階陛皆玉為之。鑄銅鳳高五尺,飾黃金棲屋上,下有轉樞,向風若翔,椽首薄以璧玉,因曰璧門。”可知在漢代人們已將鳥圖騰運用在屋頂上作為裝飾構件[2]

2-6.jpg

*武梁祠漢畫像石之建築脊飾。

至晉朝正脊兩端的裝飾轉變為魚尾的形狀,從《晉書‧安帝紀》中有記載:義熙二年六月,雷震太廟鴟尾,徹壁柱,若有文字。而發現有“鴟尾”之稱。但魚形圖騰最早可追溯漢朝越人對魚、虯的崇拜。從漢、唐朝到北宋,鴟尾此名稱一直沿用。

2-7.jpg

*鴟尾-隋唐脊飾圖。圖片來源:《中國古代建築史》,劉敦楨,P.167

張師政的《倦遊雜錄》記載:“漢以宮殿多災,術者言天上有魚尾星,宜為其象,冠於屋以禳之。今亦有自唐以來寺觀舊殿宇,尚有為飛魚形尾上指者,不知何時易名為蚩(鴟)吻,狀亦不類魚尾。”中可得知直到中唐時期,才有“鴟吻”此名稱出現,其特徵為原頭部與正脊相交處變成張口吞脊。後在宋、遼、金這幾個時期普遍為此形式。在唐以後爾後鴟吻的頭部演變愈來愈像龍頭,因此自宋到清朝時期,“鴟吻”又演變為“龍吻”。自明朝李東陽在《懷麓堂集》後稿十二《記龍生九子》文獻中:“龍生九子,蚩(鴟)吻平生好吞,今殿脊獸頭,是其造像。”而有鴟吻為龍的第九個兒子之說,若要以龍吻為題材放在屋脊上須經皇帝特赦,因傳統封建制度中皇帝為天子以及龍之驕子,所以宮殿才可使用龍形的裝飾[3]

元朝“龍吻”的龍尾由原本的內部捲曲逐漸向外捲曲直至明清已明顯向外捲曲[4]。到清代龍尾渦卷的造型更為誇張,龍頭與龍尾直接連接,不像明代還保有中間的身段,龍尾線條反流暢自然而誇大捲曲造型。

2-8.jpg

*南宋的福建泰甯甘露庵蜃閣鴟吻。(圖片來源: 吳慶洲《中國古建築脊飾的文化淵源初探》)

2-9.png

*金代的山西朔縣福寺彌陀殿鴟吻。(圖片來源: 吳慶洲《中國古建築脊飾的文化淵源初探》)

2-10.jpg

*元代的五臺山佛光寺大殿鴟吻。(圖片來源: 吳慶洲《中國古建築脊飾的文化淵源初探》)

脊剎為正脊正中的脊飾,在漢朝時期已經有簡單的裝飾構件,而到隋朝中期有出現火珠的造型,至唐朝漸普遍。宋《營造法式》中規定,正脊的火球分為兩焰、四焰、八焰,而明清時期正脊中央除有寶珠、寶葫蘆外,多為繁複的琉璃龕、琉璃寶瓶、琉璃樓閣以及神仙人物與宗教故事結合等裝飾雕刻[5]。明清時期的脊剎常用亭臺樓閣的樣式。脊剎較常出現在宗教建築上,多為使用於正殿中,而帝王宮殿建築較少有正脊脊剎。從佛飾建築的脊剎可發現多為佛光、寶塔、寶珠、寶瓶等,或有獅子馱寶瓶、毗盧閣(三叉戟)、二龍戲珠、蓮花獻佛、梵文等與佛教故事相關等裝飾,相當多元[6]

2-11.jpg

*降縣太陰寺脊剎(金)(圖片來源﹕筆者拍攝與柴澤俊《山西琉璃》,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

2-12.jpg

*雷音殿脊剎(金)(圖片來源﹕筆者拍攝與柴澤俊《山西琉璃》,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

2-13.jpg

*高平縣定林寺(元)(圖片來源﹕筆者拍攝與柴澤俊《山西琉璃》,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

2-14.jpg

*文殊殿脊剎(元)(圖片來源﹕筆者拍攝與柴澤俊《山西琉璃》,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

2-15.jpg

*玉皇廟脊剎(明)(圖片來源﹕筆者拍攝與柴澤俊《山西琉璃》,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

2-16.png

*霍州觀音廟(明)(圖片來源﹕筆者拍攝與柴澤俊《山西琉璃》,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

2-17.jpg

*永安寺傳法正宗殿脊剎(清)(圖片來源﹕筆者拍攝與柴澤俊《山西琉璃》,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

2-18.jpg

*解州關帝廟鼓樓脊剎(清)(圖片來源﹕筆者拍攝與柴澤俊《山西琉璃》,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

2-19.jpg

*解州關帝廟鼓樓脊剎(清)(圖片來源﹕筆者拍攝與柴澤俊《山西琉璃》,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

  正脊脊花中花卉樣式多元,與正吻、脊剎多有龍與蓮花、牡丹、寶相花、忍冬紋等組合,大多花飾雕刻精細,技藝繁複。選用蓮花樣式多為宗教建築,蓮花為佛教之聖物,佛界以蓮花為喻,意指西方淨土;牡丹自古象徵富貴,因此中國人民常將牡丹運用於脊飾中;寶相花喻意深,有蓮花之純潔、牡丹之富貴、菊花之豐富且象徵圓滿吉祥,因此與蓮花多運用於佛教建築屋頂上;忍冬紋又稱卷草紋,其葉片變化多樣,有各種葉形(單葉、雙葉、雙葉順向、兩葉相背),有益壽吉祥之意,因此多用於佛教建築屋頂裝飾構件中[7]
 
 

[1]趙一麗,《洛陽白馬寺屋頂雕飾藝術研究》,P.13,蘇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

[2]吳慶洲,《中國古建築脊飾的文化淵源初探》,P.35,[期刊論文]-華中建築1997年

[3]曲曉紅《從防火標誌到建築裝飾—兼論鴟吻形象在徽州的發展演變》,安徽理工大學學報,第12卷1期,2010年

[4]申迎迎《榆次城隍廟空間組織及裝飾藝術研究》,P.50,太原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

[5]申迎迎《榆次城隍廟空間組織及裝飾藝術研究》,P.51,太原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

[6]趙一麗《洛陽白馬寺屋頂雕飾藝術研究》,P.16,蘇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

[7]趙一麗《洛陽白馬寺屋頂雕飾藝術研究》,P.23,蘇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

arrow
arrow

    何孟哲 Mort 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