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位於中坪二仙宮大殿正脊西側之正吻為2012年10月筆者于現場勘查時唯一僅存之大殿正吻構件。

1.jpg

*2012年大殿脊剎吞口與2009年尚未落架之西側正吻比較﹔整理時間:2013/05/20

為考究其確切年代筆者試將西側正吻與大殿之參照物(脊剎旁兩側吞口)進行比對,發現無論釉色、吞口龍形、卷毛、耳、犄角、白牙、眼等各種狀態均為相同,故可斷定此正吻與參照物為同一時期所製造,既已同時期那就更可判定西側正吻為清代構件。雖當時不知其正吻為清代之構件,但大殿上唯一正吻破碎于此筆者實為心疼,故決定與現場工匠請教學習如何修復破損之脊飾構件並花費數日進行修補。但2012年筆者當時並未得知正吻之原始形貌,故僅能將破碎之正吻碎片移置空曠住進行逐一拼湊,拼湊原形當時現場無從考察實有難度,費時2日才湊成局部構件進行修補。

2.jpg

*2012年10月筆者進行修復正吻脊飾構件﹔拍攝:鄭宇﹔拍攝時間:2012/10/09

現場經工匠提示施工單位通常修補的辦法均使用膠合劑進行黏著,具體作法是將膠著劑填補於破損構件邊緣,約30分鐘待稍微乾燥後再進行局部構件拼合,拼合局部構件再以範本暫時定型固定,待全乾燥固化後再拆模進行下一個構件之接合。筆者將修復程式製成下表。

大殿西側正吻修復程式

  1. 先試將西側正吻構件碎片拼湊成形,觀察整體破損狀態是否吻合。

1.jpg

3.jpg

 

  1. 再調製膠合劑(環氧樹酯)本構件因長年風化造成結構脆化,與其陶胎製品比較更為粉化,缺口處易捏碎,調製膠合劑時需更稀,使其吸水膠合後再補強。

4.jpg

  1. 將較小碎片較易粉碎處優先進行修補,以求呈原形。

5.jpg

  1. 膠合後待幹並觀察其狀態,若粉碎邊緣無法膠合得繼續調整膠合劑濃度。

6.jpg

  1. 接觸地面處之破損構件優先進行修補,方能安其站立。

7.jpg

  1. 站立之後將其內緣進行加固。加固方法可使用破損灰陶構件或白灰漿與其他破損散件進行局部加固,按清代於脊飾筒子加固方式有添加木炭或瓦片[1],但切勿灌漿或以非同陶胎性質之構件填充,避免熱漲冷縮之物理現象造成爆裂。

8.jpg

  1. 待整體幹固後,確認其強度是否足以支撐整體架構再進行細部修補。

9.jpg

  1. 修補時會發現其環氧樹酯膠合於較大縫口處時會產生難以固化現象,且礙其觀瞻,此時必須將其它位置之破碎構件填補於此進行局部固定。

10.jpg

  1. 待固化後觀察整體外觀,可發現其膠合縫處仍是明顯。此時則進行表面處理,將陶胎鉛釉製品碎片搗成粉狀,再按周邊之釉色進行色彩比對區位,將差異明顯縫處抹其粉灰達成外觀一致之效果。

11.jpg

  1. 整體修復完成,外觀調整前後比較。

12.jpg

  一般來說膠合劑為環氧樹酯,主要有AB兩劑所調製而成,A為主劑,B為硬化劑。調配之作法先約量預備灌注的模型其容量,再取適量環氧樹酯攪拌(環氧樹酯不具腐蝕性),若不甚手接觸到請用丙酮(去光水)洗滌即可,其中主劑(A):硬化劑(B)= 2:1。但當時氣候較為寒冷,山西南部溫度約攝氏2度至12度且非常乾燥,主劑於此溫度下呈半固態狀無法流動,經過中坪二仙宮石作工匠說明[2],需稍微加熱至流動狀態才得以攪拌,且AB兩劑之比例調整至3:1,因為在乾燥且寒冷之地帶容易固化,所以配置才會減少其硬化劑之比例,並且此破損之陶胎鉛釉品風化程度較為嚴重,膠合劑流動性佳才便於施工膠合。

中坪二仙宮大殿正值落架期間筆者藉此機會參與修復,在此修復中主要可深刻理解陶胎鉛釉品修復之技巧,尤其是風化嚴重之構件該如何補強再使用,或者工匠落架時不慎破損後,工匠們如何進行修繕?步驟為何?為實務操作之重要課題之一。上述表格最後提及外觀之調整前後之比較,其目的在於檢討施工單位是否有關注修復後之遺存構件整體外觀,工匠一般為求其便利性,僅將構件膠合固定後便重新鋪上再使用,但接縫處仍明顯有差異造成脊飾整體觀瞻之瑕疵,在中坪二仙宮與匠師溝通並認同此做法更為細緻,冀望于此供未來修復技術之參考。除了脊剎兩側之吞口外,西側正吻為大殿正脊上唯一之清代構件。但於2013年時此構件也遭遇替換,筆者也委託清華大學國家遺產中心通知地方保護單位務必妥善保存此構件,提供後者繼續研究。

 

 

[1]劉大可《中國建築瓦石營法》P.198,砌正通脊﹔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93年6月。

[2]現場修復由山西古建公司(萬榮古建)進行修復,其中脊飾修復部分由石作工匠進行說明,膠合辦法與環氧樹酯如何比例如何調整為現場口述,筆者進行紀錄。

arrow
arrow

    何孟哲 Mort 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